资讯搜索:
热门关键字: 88888  过敏  过敏性紫癜  貌猫茂霉帽脳  杩囨晱鎬х传鐧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是: > 健康 > 中药 > 中药常识 >
中药的名称
中药的名称历来混乱繁多,致使许多人因认识不清而造成错误。 比如在临床上,同是一味刘寄奴,南方使用的是菊科植物奇蒿,北京使用的去是玄参科植物阴行草。同是一味透骨草,有的地区使用的是大戟科植物地勾叶,有的地区使用的却是凤仙科植物凤仙草。这一切的

中药的名称历来混乱繁多,致使许多人因认识不清而造成错误。

  比如在临床上,同是一味刘寄奴,南方使用的是菊科植物奇蒿,北京使用的去是玄参科植物阴行草。同是一味透骨草,有的地区使用的是大戟科植物地勾叶,有的地区使用的却是凤仙科植物凤仙草。这一切的混乱,一方面是由于中药的特性造成了中药的名称没有统一的规范,另一方面,也是中医师在中药别名知识上的缺乏。

  若不能准确辨别中药与中药的名称,就不能够买到名符其实的药材,不仅会怡误病情,而且还会发生中毒事故。因此本篇将教你学会从中药之外形、颜色、滋味、气味、产地、生长季节、功效等方面辨别、认识中药的名称,并从直观感受中了解、熟悉各种中药名称的来历,享受、认识到中药名称之趣味。

  中药的名称大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现归纳如下:

(1)因形状而得名的:如人参的根有些象人的形状,因此叫做人参;牛膝的茎节膨大,好象牛的膝关节,因此得名;狗脊的根上有金黄色的茸毛,好象狗的狗脊,因此叫做狗脊。还有如钩藤、龙眼、百合等等,都是因形状而得名的。
(2)因颜色而得名的:很多中药具各种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也就成为药名的来源,如红色的就有红花、丹参、赤芍等;黄色的有大黄、黄连、黄芩、黄柏等;青色的有青蒿、青皮等;白色的有白芷、白术、白芨、白薇等;黑色的有玄参、黑丑(即黑牵牛子)等,都是因颜色而得名的。

(3)因气味而得名的:有许多中药由于特有的气味,如香气很浓的有木香、沉香、藿香、茴香、丁香、麝香等;略带臭气的有臭梧桐等。

(4)因滋味而得名的:如甜味的有甘草,苦味的苦楝子,酸味的有酸枣仁,辣味的有细辛、减辣茄等;还有如五味子,就是因为含有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而得名的。

(5)因产地而得名的:如川芎出产于四川,广陈皮出产于广东等。

(6)因生长季节而得名的:如半夏在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了一半,所以叫做半夏;夏枯草每到夏至后枯萎,所以叫夏枯草;忍冬的叶子,虽在寒冷的冬天也不雕零,所以叫忍冬。

(7)因药用部分而得名的:如金银花、菊花,是用花而得名的;葛根、麻黄根,是用根而得名的;莱菔子、牛蒡子、菟比子,是用种子而得名的,等等。

(8)因功效而得名的:如益母草能治疗妇女疾病;石决明、决明子能够明目等。

  其它还有因国外输入而得名的,因传说人名而得名的,因形状小大而得名的,因收藏时间长久而得名的,因药物的性能而得名的,等等。

刘氏五代中医世家门诊刘医师始终本着:做药就是做人,良材良心做良药的理念治疗各科疾病。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病。 对男科不育精子成活率低活力差、密度小、精液不液化)、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阳痿早泄妇科不孕月经不调卵巢囊肿习惯性流产孕后无胎心搏动乳腺增生盆腔积液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脑血栓慢性肠炎鼻炎、心肌炎、肾炎、风湿病、骨质增生、颈椎病、白塞氏病的治疗有多年的治疗和独到之处。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提供的详细病情、病因、症状、发病时间及以往病史和检查结果,采用中医辩证,西医辨病,结合祖传经验方剂,辩证施治,灵活运用,随症加减。临床取得了理想的疗效..使求医的患者少走弯路,早日康复。

上一篇:中药的毒性

下一篇: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客 服 QQ: 38222691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有问题直接点击QQ咨询(注明:XX疾病)

咨询电话:13963322252 微信同步

电子邮箱:382226917@qq.com

详情请陆: http://www.liushizhongyi.com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潍徐路314号(老长途汽车站十字路口南200米路西,刘炼武中医门诊)

站内所有文章由刘氏五代中医世家整理并发布,涉及到的版权问题属原作者所有。如发现有侵权现象,请与站长联系, 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相应的处理并答复。网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

推荐内容

  • 十八反十九畏

    用药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伍禁忌: 前面...

  • 祛风湿药

    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并能解除疼痛的...

  •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

  • 肺与大肠

    一、肺 肺位于胸腔,上达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